Youke viewpoint
03 / 2023
896 人浏览 - 发布时间:03月06日 16:12
1、市场回顾
2月市场出现高位震荡,资金在春节假期后逐渐转向对基本面的验证阶段,叠加海外流动性收紧迟滞了北上资金的流入进度,因而市场整体维持偏强势的整理。相对而言,上证的整体表现强于沪深300和创业板。
2月北上资金流入93亿元,相比于1月的超千亿流入,2月北上资金流入步伐明显放缓。汇率不仅停止升值,甚至出现了阶段性的贬值,这使得北上资金的流入意愿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未来而言,国内基本面复苏能否延续及海外流动性环境的变化将决定北上资金的流入方向和强度。短期来看,基本面变化对北上资金流入相对有利,而海外流动性的变化则面临挑战,这也令北上资金的短期流速难现1月的盛景。
就公募基金发行而言,依然在底部徘徊,2月市场题材的增多,并未换来基金投资者热度的回暖。股票型公募基金2月发行10只,发行金额94亿元。混合型基金也进一步回落,2月发行16只,发行金额88亿元。
两融余额整体呈现缓慢回升的态势,此轮反弹的过程中,两融的回升并不坚决,其对市场阶段性机会的敏感度已经较之此前降低,其相比于北上资金等更敏感资金而言,流入节奏已经明显滞后。
2、政策分析
历来“两会”将对当年的政府工作重点进行部署,包括经济增长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调等等。从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来看,预计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或设定为5%左右。按照各地方披露2022年GDP实际增速和2023年增速目标,如果以2021年各省市自治区GDP在全国的占比作为权重,可计算得到,2022年全国实现GDP增速3.0%左右,2023年GDP增速为5.6%。保守预计,在两会上,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或设定为5%左右。
财政政策方面,从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来看,今年财政政策将强调“加力提效”。“加力”意味着财政政策将适度加大扩张力度,体现在支出强度、专项债投资拉动和财力下沉三个方面,因而相较于2022年2.8%的赤字率和3.65万亿的专项债规模,预计今年赤字率或设定在3.0%左右,专项债或在4万亿左右,两会期间政策基调将获得正式确认。
政策观察期,也导致历来两会期间,市场表现乏善可陈。回顾近10年两会期间市场的表现,两会期间市场涨跌参半,且近3年均呈现下跌态势。不过两会之后,市场大概率会出现一定行情,且创业板机会相对较多。
3、流动性分析
海外流动性环境对北上资金等外部资金的流入意愿产生重要影响。2月以来海外流动性环境趋紧,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出现了明显的走高,经济数据的变化成为市场再度交易紧缩的原因。
一方面,美国的通胀数据回落幅度不及预期。一是源于住房项目的支撑,住房项目CP 同比攀升至8%,二是CPI权重调整的影响,CPI同比降幅较大的食品、能源权重均下降;而通胀相对坚挺的房租、娱乐等项目权重增加。
另一方面,美国的就业数据和经济数据也展现了更多韧性。1月美国失业率进一步下行,且劳动参与率出现小幅回升,展现较强的就业环境。而以Markit制造业PMI和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代表的的景气指数也呈现修复进程。
就短期看,强劲数据所带来的海外流动性环境趋紧仍难言终结。未来海外流动性环境的变化仍将高度依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数据变化,通胀、就业等核心指标的变动将决定海外货币政策的走向。
反观国内,流动性也将呈现一定变化,总量环境短期虽仍偏宽松,但在投放的质上或有进一步的要求。1月份信贷开门红,主要受益于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长,而这也与地方政府重点项目等基建融资的开年冲刺有关。进入二月份后,部分热点城市二手房交易的活跃,也令居民部门信贷情况存改善预期。信贷的开年变化,对全年经济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企稳复苏预期逐渐回升后,信贷会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支持经济将尤为重要。从央行公布的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内容来看,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从三季度的“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微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在信贷的投放上,也从三季度的“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调整为“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从表述的方式看,如果将央行三季度的表述定义为侧重“量”,zui新的表述显然通过“精准”、“有效”等措辞向“质”的方向倾斜。应该指出的是央行由“量”向“质”的转变,将会是个渐变过程,向“质”的倾斜程度,将视所释放货币政策的效果和国内经济的起色而做相应调节。
4、市场策略
A股估值水平与2月初变化不大,整体依然是位于底部之上,但距离中位数水平仍有差距。进入2月后,无论是北上资金还是内资都转向观望。就当前的估值而言,要想资金进一步流入,实现估值的上行,需要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有更强的预期。弱复苏能否向可持续的复苏甚至强复苏转变,将决定估值可提升的空间。
在行情判断上,3月即将迎来两会,从以往的经验看,两会是市场停一停等待政策明朗的理由,但并不是必然结果。就今年的两会而言,我们更倾向其将带来新的配置机会:一方面政策如何去部署年内的经济恢复以及更长期的高质量发展将对市场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指数在经历了修整后,回归中期向上趋势的可能性在增高。对基本面复苏强弱的验证将决定指数能否开启向上进程,流动性压力能否弱化以及政策周期的开启将决定指数的向上空间。
风格层面,我们从去年就作出均衡配置的判断。从市场的表现来看,的确无论是权重板块,还是偏小的中小市值板块都有过表现机会。在3月份我们还将坚持这一判断,其原因如下:
大指数的机会依然来自于“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构建。在全面注册制实施后,今年也将进入到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上市的政策性大年,政策周期对权重板块的估值恢复相对有利。此外,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经济基本面复苏预期,则将有利于周期板块机会的出现。
小指数机会来自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以及海外流动性环境的边际转向。虽然短期海外流动性环境变化对中小市值板块的影响偏负面,但技术变革周期的到来及国内对高质量发展政策的不断实施,将有利于中小市值板块的表现。
疫情防控放开后,在市场“强预期-弱现实”的预期下,与经济恢复相关的行业经历了一定的修复性行情,但其持续性一般;而短期业绩难以证伪的主题性机会表现较为活跃。
考虑到3月进入疫后经济复苏的数据验证期,市场的驱动因素或重回分子端,因而对于3月行情的布局,我们会聚焦于“疫后恢复较快且具有一定持续性”的细分领 。此外,3月也将迎来两会的召开,而且是新老更替的一届两会,因而政策的指引性较强,可对其中的主题性机会进行挖掘。
对于3月的行业配置,我们会重点关注:生产端在重点项目建设和地产“保交楼”持续推进下的工程机械和“地产链”(家用电器);消费端,疫情受抑的餐饮消费及医疗消费呈现疫后快速修复态势下的餐饮产业链(食品饮料)和医药保健行业的投资机会;主题性机会方面我们会重点关注“央企国企”在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下的估值重估机会。此外,也会关注低基数叠加行情回暖下的券商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