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ke viewpoint
02 / 2024
1736 人浏览 - 发布时间:02月04日 09:43
1、市场回顾
1月以来,A股市场在弱势中震荡反复,管理层对稳市场稳预期的强调,止住了A股市场的整体跌势。伴随管理层的呵护动作,市场成交也有所恢复。市场在底部的反复磨底过程,使得当前大部分指数的估值仍处于最底部,A股市场的估值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对于公募发行而言,1月份以来,随着市场的低位徘徊,公募基金的新发情况进一步低迷,不仅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发行只数大幅走低,份额更是仅有50亿份,仅为23年12月份的24%,新发情况极端低迷。
1月以来,伴随市场的走弱,融资规模出现明显下行态势。与此同时,融券规模也现小幅回落。证监会为贯彻以投资者为本的监管理念,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的监管,对现有融券制度做出优化:一是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二是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上述举措,有望抑制融券行为,进一步降低A股市场的融券卖出压力。
从北向资金来看,1月份整体依然维持净流出,流出145亿元。不过1月下旬以来北上资金呈现流入过程,不排除短期已现企稳,未来能否持续流入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伴随美联储加息过程的见顶,外资将迎来向全球的再配置过程。
就股票供给而言,一级市场发行仍处于低位水平,虽然募集资金出现低增速增长,但IPO及定增的募资额合计仍低于500亿元。在二级市场股东增减持方面,1月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减持的情况延续去年12月份以来的净增持,不过增、减持规模都相较前月出现萎缩。行情的进一步低位徘徊,或正带来产业资本观望情绪的升温。
总体来看,A股市场的政策环境正发生重大变化,管理层积极出台政策“稳市场、稳预期”,令流动性环境出现改善预期。短期看虽然公募基金发行情况仍不尽人意,且融资资金也转向流出,但此前制约市场的北上资金情况于1月下旬出现改观,同时产业资本也延续净增持过程,流动性环境在中期存在改善机会。不过也应看到,春节超长假期的到来令2月份市场交投整体偏于清淡。
2、后市展望
1月份,伴随A股市场的回落,管理层对资本市场政策出现明显变化,呵护意愿大幅增强。1月22日,国常会对资本市场提出具体部署要求,“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从而“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常会指出要“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并要求“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
随后,各部委利好资本市场的政策密集落地,除了央行的降准50BP和进一步降息的预期外,证监会和国资委也相继,为资本市场带来利好。
证监会在国常会次日,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证监会系统具体落实措施。
从其部署内容来看,将“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排在了各项举措的第二位,排序上仅次于党中央对“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发展之路”的总体要求,凸显了“稳市场”在当前证监会工作任务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4日,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提出了“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直接回应了资本市场部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重融资、轻投资”的担忧,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对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而后,在25日至26日的2024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上,证监会再度强调“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并强调了上市公司层面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鼓励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等回报股东的举措。此外,证监会还强调了常态化退市下的“应退尽退”等七项举措,以维稳当前资本市场。
在1月24日新闻发布会,国资委也通过国企做优做强,持续提高央企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以及将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央企负责人的考核,并积极引导央企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在多部委的通力合作的局面下,市场的悲观情绪正在缓解,市场实现底部企稳的可能性在逐步增大。
3、市场策略
对于A股指数而言,月度PMI呈现边际改善过程,和缓了基本面预期。市场当前仍整体处于经济数据的真空期,估值的变化将更决定行情的发展。短期而言,伴随市场1月以来的回落,管理层强调“稳市场、稳预期”,A股迎来政策端的再度催化,政策的落地节奏及效果,将决定流动性的改善快慢,进而决定估值端的修复情况。一旦政策令市场预期全面扭转,则A股市场将实现底部的蓄力,并逐步酝酿反弹机会。
指数风格层面,A股当前主要板块的估值都在最低位,不过短期创业板、科创板的超跌,令其大小估值比相对占优。未来板块风格的演化,仍需看有无催化因素。
对于中大指数而言,管理层的维稳预期和机构类固收资金对高股息板块的追捧,令权重及部分高股息板块具有一定支撑。
不过市场一旦步入反弹,最具有弹性的仍然以成长板块为主,代表新质生产力的 创业板、科创板仍是市场反攻的主要品种。
1月在多个会议释放“管理层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平稳发展”信号,以及增量资金入场预期升温下,市场迎来一定程度的修复。在这一过程中,修复力度较大的板块以机构低配板块为主,而机构超配板块的反弹力度则不及预期,或因市场资金面尚未大幅改善,因而选择了阻力较小的方向。目前偏股型基金的仓位处在阶段性高位,后续进一步加仓空间相对受限,因而在市场反弹修复过程中,机构定价权较高的板块仍面临一定的筹码端压力。
展望而言,2月在业绩真空期下,基本面的催化因素并不多,因而行业层面的机会或仍取决于增量资金的入场。若增量资金相对有限,则机构低配板块或更具修复空间;2023Q4偏股型基金对上游材料中的煤炭、中游周期、交运公用、大金融板块的定价权相对较低。考虑到催化因素,我们会重点关注:一是因分红带来相对确定性而具有一定防御属性的高股息板块的投资机会;二是中长期资金入场所带来的大金融板块(银行、非银金融行业)的投资机会。而若增量资金实现大规模入场,则成长板块修复空间将获打开,电力设备、医药、TMT 板块的修复机会值得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