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声明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一、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二、根据我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2、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
3、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三、根据我国《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个人或者家庭金融资产合计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2、公司、企业等机构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依法设立并受监管的各类集合投资产品视为单一合格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聚鸣投资(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咨询热线:021-34786068
Uincrea Perspective

优可视角

网站首页   >   优可视角   >   优可视野
优可视野

Youke vision

15

07 / 2024

6月金融数据出炉 部分指标增速持续放缓如何看?

1101 人浏览     -     发布时间:07月15日 16:19

6月金融数据出炉,央行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5.02万亿元,同比增长6.2%。狭义货币(M1)余额66.06万亿元,同比下降5%。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1.7%。上半年净投放现金4292亿元。

社融方面,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5.11万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47.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整体看2024年上半年数据,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8.1万亿元,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当前,市场对金融总量规模增速放缓、货币信贷增速放缓关注度持续高涨。到底该如何看待金融数据,今日,权威专家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当下,我国正处于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期。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继续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

对金融总量指标保持“规模情结”会有“副作用”

“一味追求金融总量增长难度较大,还可能产生资金空转等‘副作用’。”权威专家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当前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M2余额已分别突破390万亿元、300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也超过了250万亿元,存量金融资源都处于高位,要保持新增量高速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继续要求作为社会融资规模主要组成部分的贷款总量,高速增长并不现实,一味求量反而可能加剧资金空转等各种虚增问题。”上述权威人士认为,规模情结影响下,企业行为会出现变异,脱离主业搞金融的情况较为突出。

“因此,盘活存量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意义更大。”权威专家认为,盘活存量贷款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但通过“有减有增”同样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货币信贷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经济走弱

相关权威专家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我国金融总量指标与实体经济活动的相关性正在减弱。有市场研究表明,2015年前,我国M1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同期相关系数接近50%,但2015年后降至15%。

随着近年来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等金融总量的持续高增长,金融总量增长对GDP的边际带动效应趋于下降。权威专家强调,“简单观察金融总量增速,已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

举例看,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也存在多个时期,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变动方向不一致。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M2增速持续震荡,从约5%下行至接近0,但同期世纪GDP增速整体保持5%左右;欧元区M3增速也在2023年多月出现负值,但经济活动仍总体呈恢复、扩张态势。

“因此,需要逐步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上述权威人士表示。